來源:東臺日報
眼下,在江蘇省東臺市新川農場一塊鹽堿地上,新栽植的皂莢、落羽杉、烏桕、楝樹、雜交柳等鄉(xiāng)土珍貴彩色樹種迎風生長,苗木大小、高矮按樹種統(tǒng)一規(guī)格。相比較其他栽植地塊,該地田壟更高,壟溝更深,行距更大——這是重鹽堿地改土造林的一項技術,壟高是60公分,上面寬是一米,暢通鹽堿排降的通道。
江蘇省林業(yè)科學研究院沿海防護林試驗站站長隋德宗介紹,除了肉眼看到的壟高溝深,土層下也有訣竅。他們放了隔鹽層,施了有機肥,給苗木創(chuàng)造一個無鹽的環(huán)境,使苗木短期內能栽得活,長期又能長得好。
2019年,東臺市與省林科院合作,在新川農場開辟具有代表性的1000畝灘涂鹽堿地,建立江蘇沿海防護林試驗示范基地,持續(xù)開展種質資源收集、良種選育、鹽堿土改良和防護林營建技術研究和推廣,既為科研提供沿海造林實驗的場所,也將在合同期滿后為東臺市營建出一片高標準沿海防護林,實現(xiàn)“給我一塊鹽堿荒地,還你一片綠色森林”的約定。
千畝鹽堿地的含鹽量從3%—10%不等,技術人員分塊利用。他們將全國各地搜集來的適宜樹種進行培育,篩選出長勢好的幼苗移栽到輕度鹽堿地上,從而提高苗木的抗鹽性。在此過程中一些耐鹽性更強,生長更快的優(yōu)良單株被篩選出來,通過扦插,嫁接等無性繁殖技術,繁育出更優(yōu)良、更耐鹽的新品種,做進一步推廣運用。
在育苗基地,經無性擴繁的耐鹽苗木茁壯成長,粗如成人大拇指,壯如少年臂膀。它們從小生長在鹽堿地,也將移栽在鹽堿地上,“從小就泡在鹽分高的土壤里面,移栽后存活率將比外來樹種更高?!彼宓伦谡f到。
4年來,技術人員在實踐中尋找答案,在種苗繁育、土壤改良、栽植技術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,先后承擔中央財政、江蘇省相關林業(yè)科技項目研究,已收集耐鹽珍貴彩色林木種質資源15個,并篩選出耐鹽、速生優(yōu)良單株45個,獲國家林木新品種12個,省級林木良種5個。目前,已有篩選出的優(yōu)良品種在東臺及周邊縣市沿海鹽堿地種植,研究出的造林技術正在試行推廣。
“一棵樹”是東臺農業(yè)四大特色產業(yè)之一,從事苗木生產經營的實體公司也是推動造林新技術落地的重要推手。
江蘇四春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致力于苗木培育、園林綠化工程,今年中標沿海區(qū)500畝鹽堿地造林項目,目前造林任務已完成過半。為確保苗木存活率,該地塊除了抬壟做溝排鹽外,還創(chuàng)新仿造“營養(yǎng)杯”給每棵苗木配制了營養(yǎng)袋,既保證了苗木生長所需的營養(yǎng)又隔絕鹽分。營養(yǎng)袋裝的營養(yǎng)土里面有過磷酸鈣,還有少量的復合肥,栽好以后再用硫酸亞鐵把堿中和,里面還有稻殼起通氣作用,不讓土壤板結。這種營養(yǎng)袋屬于環(huán)保袋,時間長了后可自然分解,不污染環(huán)境。他們采取抬壟降鹽方式,在80米寬的地塊上每壟抬高40公分,還在田中每隔一段距離開挖橫向、豎向排水溝,確保水走得順暢,排堿更快。
造林綠化是綠色低碳發(fā)展的基礎性工程,也是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。進入“十四五”,東臺市造林綠化由遍地開花逐步向沿海地區(qū)轉移,在耐鹽堿地優(yōu)良樹種上做文章,續(xù)寫黃海林工敢教荒灘變綠洲的傳奇。前兩年東臺市完成沿海造林3313畝,今年計劃完成沿海造林2700畝,其中新增鹽堿地造林1100畝,預計3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