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是典型的農業(yè)縣,有鹽堿耕地面積 84.92 萬畝,鹽堿荒地面積 83.36 萬畝。近年來,突泉縣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,通過土壤改良、新品種選育等方式讓一萬畝荒地變良田,實現了鹽堿地增產增效。
秋天是收獲的季節(jié),田野里到處散發(fā)著玉米的清香。在突泉縣太平鄉(xiāng)白廟子村金柱家庭農場,水利部牧區(qū)水利科學研究所助理工程師李紅芳正在田間查看玉米長勢。
李紅芳介紹,從目前取得的實驗數據來看,僅三月份到七月份pH值就降了0.4,效果顯著。
突泉縣太平鄉(xiāng)白廟子村是典型鹽堿地,這里大部分的耕地因鹽堿度高而長期撂荒,從2015年開始,金柱家庭農場就對鹽堿地進行平整和改良。
突泉縣金柱家庭農場總經理高金柱說:“我們采取最好的辦法是改成水田,用水去洗,把土壤浸泡了以后,用打漿機攪拌,攪拌完以后停2小時到3小時,上面漂的都是堿,放出去然后再放水再攪,每年洗2次。如今產量能達到1600斤以上,局部能達到噸糧田?!?/p>
以愚公移山的精神,用了8年的時間,金柱家庭農場改良水田1000畝,畝產量逐年增加,現在能達到480公斤左右。2023年,金柱家庭農場迎來新的機遇,突泉縣實施1萬畝輕中度鹽堿化耕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,確定白廟子村為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之一,由水利部牧區(qū)水利科學研究所作為本項目的技術支撐團隊,他們用掌握的多種科學技術成果,“喚醒”鹽堿地這類寶貴資源。
突泉縣主要推廣應用秸稈還田、堿性改良劑、脫硫石膏、有機肥、深耕深松、糠醛渣、耐鹽堿品種篩選、追施土壤調理劑等8種改良技術模式。白廟子村建設堿性劑鈣鎂肥改良示范區(qū)1800畝,通過這種改良措施,土壤 pH 值平均降低0.4,全鹽含量減少10%以上,有機質提升0.2個百分點以上,鹽堿化耕地地力顯著提升。
“咱得相信科學,以前的笨辦法,跟捂著眼睛干是一樣的?,F在通過專家團隊的指導,有些不長草的地方,今年已經長玉米棒了,雖然它不大,但是我相信,這個技術通過三年的改良,達到噸糧肯定是沒問題的?!备呓鹬f。
科技賦能,鹽堿地變身“米糧倉”。突泉縣突泉鎮(zhèn)平原村通過脫硫石膏改良法、追施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成分,增強土壤肥力,收到了不錯成效。農民趙德今年將自家土地托管給當地艷梁農業(yè)機械化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后,發(fā)現昔日的土地變了樣。
土壤改良靠科技,農作物品種選育更離不開科技支撐。面對鹽堿土質,突泉縣太平鄉(xiāng)興隆山村選取玉米、高粱、燕麥 3 種耐鹽堿作物各 5 個品種選育,篩選培育出適合低度或中度鹽堿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。
鹽堿地治理大有可為。曾經的不毛之地,綠油油的作物正在蓬勃生長。截至目前,突泉縣1萬畝輕中度鹽堿化耕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已完成各項改良措施,后續(xù)將持續(xù)推進改良劑污染物指標監(jiān)測,土壤、作物取樣及測試分析等工作,探索可借鑒、可復制、可推廣、可應用的鹽堿化耕地綜合治理技術模式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發(fā)展。(陳麗紅 張麗莎)